最近有一本書「陸客不來,日本沒在怕」,探討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時大量購買的行為,稱為「爆買」現象。表面上談的是旅遊和商業,實際上則是反映了歷史和文化差異,以及兩國之間的複雜情結。爆買,被某些日本人視為貶抑中國遊客的代表行為,也被某些人解讀成中國經濟發展和購買力提升的佐證現象。作者對中國遊客的消費行為,包括微信的使用如何助長爆買的風潮、各種社群網路的評論推銷影響、以及代購仲介在爆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,都有深入的探討。
作者還提到,中國遊客常被批評沒禮貌及吵鬧,但是八○年代的日本遊客在歐美卻也曾經同樣如此被看待,因此必須用同理心去思考這個現象,而不是直覺地從刻板印象驟下定論。書中多處舉例說明日本各方為了弭平這個文化差異所作的努力,以及刻板印象所造成的誤解和傷害。
我們看其他社會現在的亂象,也可能是我們自己過去的寫照,只是因為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,如果不能學習用心去相互理解和尊重,傷害的不只是被自己所看不起的人,其實還包括了自己的視野和格局,以及正確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。作者能夠從這個角度出發,試圖讓兩個充滿了歷史糾葛和文化差異,並且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國家人民相互瞭解,是非常令人讚許的出發點。
這種複雜糾葛的關係不但存在於中國和日本之間,在中國和台灣,台灣和日本的雙邊關係上,也會因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立場,存在著類似的情結。我在閱讀的過程當中,經常把書中出現日本的地方想像替換成台灣,去思考是否符合書中作者的描述。
台灣從二○○九年開始,大陸觀光客年年成長,書中日本人對中國遊客的若干印象,也存在台灣人心中。去年下半年陸客開始減少,對台灣的觀光產業帶來一波衝擊和機會。衝擊是過去很多很好的賺錢機會,突然消失了,從遊覽車、觀光夜市、消費購物到飯店餐飲,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。機會是能不能趁著這一波衝擊的時間,檢討過去做生意的邏輯,是不是著重在量的成長而忽略的質的提升。如果能做出調整,藉機提升轉型,未嘗不是台灣觀光產業脫胎換骨的機會。體質調整好了,未來大環境轉好時,整個產業鏈將更具國際競爭力。
換言之,爆買短期來說是商機,可是如果沉溺於爆買的收益而不做長期規劃,爆買結束的那天,就是難關的開始。
台灣不管在醫療健檢或是文創休閒等,都有吸引各國遊客的優越條件。書中許多有人情味的故事,在台灣也不斷上演,從樂於指引方向的路人、拾金不昧的計程車司機、到見義勇為的急難救助者,熱情友善的台灣人是最美麗的風景,也是我們發展觀光最大的資產。
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。能夠不卑不亢,瞭解自己的優勢所在,充分發揮;研究自己的缺點為何,努力改進。最怕的是過卑過亢,對於某些人卑躬屈膝,對另外一些人驕傲自大。正確地認識別人,誠實地面對自己,理性地相互尊重,我相信是本書作者希望傳達的信念,也是我對自己和台灣社會的期許。
(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