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上提到新名人政治,皆知川普是佼佼者。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最近有個有趣的發現,即歐美出現「川普民粹主義」一詞,形容後真實、後民主的民粹政治,並直指因川普在社群平台大受歡迎,社群媒體「造神」已颳起旋風。即將登場的德國大選,右翼的「另類選擇黨」(AFD)看漲,最新支持度十一%,意味它可能衝破五%選票門檻。二○一三年才成立,但這個政黨以反歐元、反歐洲伊斯蘭化為號召,在社群媒體支持率是梅克爾基民黨的兩倍。
被稱為荷蘭川普、同樣反移民的懷德斯三月雖未勝選,但他和所屬的自由黨,在網路聲量遠超過其他政黨領袖。
歐美近年出現民粹型政客,多是率先使用社群媒體的創新者。二○一五年英國獨立黨在臉書貼文鼓吹脫歐,網路聲勢一下升為保守黨的兩倍,最後造成脫歐成功。
歐洲反歐盟政治勢力快速集結,也顯示社群媒體催動民意強而有力。為何如此?主要因為民粹人物勇於在臉書推特表態,更以救贖者自居,說話放肆又展現超級自信,快速贏得民心。
德國智庫Jacques Delors Institute發現,從民粹主義者重度使用社群媒體,可看出社群網站的「嗡嗡聲」有多重要。證據顯示,右翼政黨或政治人物崛起,主要就是不斷營造反體制、打擊當權政客、永遠和老百姓同一陣線的形象。
網路流行嗆辣,不歡迎穩重、平淡、保守的言論,成了會表演、反官僚、感情衝動政客的舞台,他們不時凸顯對手無能,言必稱社會必須改變。荷蘭政治學者穆德(Cas Mudde)解釋,民粹主義把政治分成「腐敗」精英與「純真」人民兩個世界,經常玩弄捧「好人」罵「壞人」的衝突技巧;這些政客沒有中心思想,立場忽左忽右;只要保持發言活力,跟著新聞走,再發洩民眾的憤怒,就成功了。
民粹政治適合短淺的政客;社群媒體的同溫層助長「爽就好」的網路文化。簡短的文字、簡化的邏輯、破碎的資訊,都能迅速流傳,黏住很多死忠。
在台灣,柯文哲正是典型人物。他以「改變」的訴求起家,一路走來,以不斷批評和創造話題為己志,用語嗆辣,酸度破表,很合網民脾胃。
他最早提到婦產科是「在女人大腿當中討生活」,和川普批評女主播長得醜、低智商又拉皮流血,同樣低格調,但都有人喜歡。
他針砭政治人物會因對方聲望高低,而有「捧高人氣」和「打落水狗」兩套標準,極為勢利。陳菊滿意度比他高,他會稱讚「很溫暖,我親和力差她太多」;傅崐萁是「霸氣十足,很有決斷力」。更說賴清德接任閣揆的優點,是有高民意基礎,「本錢比較厚」。
但他強硬批評馬英九「不要說你守法,守法個屁」;郝龍斌更是他的「人肉沙包」,他曾譏諷郝若什麼都不知道,「可以去死一死」;更形容國民黨「智商像猴子」。
新聞媒體每天用版面灌溉柯P,Instagram上貼出他和各方人士的搔頭合照,他形容自己「總是要讓每天的call in節目有東西可以討論」,可知他看穿台灣淺薄媒體深愛此道。
看來民粹真是好生意,因為民粹人物多半不用深耕政策,只短線操作就能得逞。當他們大放厥詞搏版面時,背後卻是只問立場,沒有是非;民粹讓非理性上揚,理性聲音沈默,也是民主的悲哀。(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)